歡喜做 甘願受
不過,待在侯硐時間漸長,她也從流浪貓身上,看到了侯硐的環境問題。
比方說,因為當地居民都用剩飯剩菜餵食流浪貓,導致食物腐敗產生惡臭與大量蒼蠅;缺少結紮,會讓流浪貓數量失去控制,其排泄物與傳染病都會造成當地居民的負擔。簡佩玲認為,要讓侯硐變得更好,就要先改善流浪貓帶來的問題。
於是她開始教導民眾正確的衛教知識,說服居民改變餵食習慣,甚至在部落格發起「有貓相隨、猴硐最美」活動,號召志工到侯硐打掃環境,讓不特別愛貓的居民,也能接受與貓共存。
簡佩玲記得,一位年近60的獨居阿伯,原本非常討厭貓,但志工一直找他來幫忙餵食貓咪。後來阿伯「餵」出感情來,就像疼小孩一樣對待那些貓,還驕傲的對志工說:「我照顧的貓咪最健康哦!」
最初的一個小善念,最後卻像滾雪球一樣,不僅吸引了3、40名愛貓的志工,也感染了當地的居民,一同為改善侯硐的環境而努力。
雖然有居民曾抱怨:「環境髒亂、垃圾太多、要貓夫人解決,」但從小就在傳統家庭長大的簡佩玲,鼓勵自己「歡喜做、甘願受」,「我常常是把眼淚往肚子吞,然 後開車回家時,在車上放聲大哭,」簡佩玲笑說。但是擦乾眼淚,她又很阿甘地對自己說:「頭都洗一半了,就應該繼續洗下去吧!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