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:2009/07/08 04:09
〔記者王昶閔、洪素卿、許敏溶、曾德峰/台北報導〕速食店炸油驗出砷,問題出在哪裡?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及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推論,使用遭到砷污染的油、不合格的濾油粉、劣質鍋具、食材,都有可能。
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許景鑫表示,初步研判,油遭到砷污染可能性較高,但也不排除不合格劣質鍋具在高溫下溶出砷,食物遭砷污染的可能性最低。
吳家誠表示,出現砷的原因,第一可能是用到不好的油,或者油炸的食材中含有砷成份,例如海鮮類最容易,或者油鍋的金屬容器溶出。但不管哪一個原因造成,砷有累積性,人體不易排出。
林杰樑說,速食業者長期使用濾油粉「合成矽酸鎂」過濾炸油雜質,矽酸鎂最早是工業用除色脫臭劑,若業者用到非食品級的濾油粉,便可能遭砷污染,建議政府同步檢測。
換油頻率低 恐致食材溶出微量砷
林杰樑也懷疑,炸油中驗出高量砷,是否肇因業者換油頻率過低,以致不同食物溶出的微量無機砷,在同一鍋油中積少成多?他解釋,以禽肉來說,美國FDA規定最大砷容許量是○.五ppm,若炸油反覆使用不更換,雖然每塊雞肉都合於安全標準,但成份進入油中累積,「油就會變得跟河床底泥一樣,所有成份都沉積在裡面」。
林杰樑建議政府展開全國性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,評估此一問題的影響層面與所造成的健康危害,未來並協助受害者向業者求償。
台北縣消保官楊舜惠說,私下曾請教專家學者,對於污染源究竟來自何處,包括衛生局、消保官等都說很困難查出,因為過程中包括油品、食材、鍋具、甚至連濾油粉等都有可能,得還原當天廚房環境,並經過交叉比對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、北醫公衛學院院長邱弘毅表示,一般人從食用油中攝取到的砷量有限,若非天天吃、從小吃,短期應不致構成危害,但一ppm的確太高,有必要查清楚。
據了解,衛生署十日(週五)將召開會議,檢討油品檢驗標準。